您當前的位置 : 中國甘肅網 >> 甘肅新聞 >> 甘肅文化

陽光刻進石頭的柔軟處

2024-07-01 08:56 來源:中國甘肅網-甘肅日報

  陳學仕

  白云把天空擦得锃亮。連帶把遠山也給擦亮了,暗綠的松巖,嫩綠的草坡,或明或暗的山體,深色的褶皺,都清晰可見。

  山坡上,仿佛生長著“清水出芙蓉”的詩句。

  絨絨的綠意正在努力擁抱一切,但界限依然明晰,就像東大河的水流聲,哪里是哆來咪,哪里是唆啦西……哪里是低緩悠長的哆來咪發唆,余韻裊裊;哪里是高昂短促的唆啦西,急匆匆地從大山深處趕來,尚未來得及喘口氣……

  四野肅靜,萬物并秀。抬頭遇見幾只燕子,嘰嘰啾啾地說著什么。黃色的蒲公英花,蘭草似的馬蓮,腰桿挺直的芨芨草,各種不知名的野草,從童年的鄉愁中為我們抽出記憶的青枝綠葉。偶爾傳來一陣狗叫聲,將鄉野的恬靜叫喚出一片漣漪。

  這里是金龍壩遺址。

  這里也是祁連山北麓。

  那些在冷龍嶺山頂白了頭發的積雪,用盡畢生的力量和熱情,把自己交給草原,交給河流,交給牛羊和鮮花,一路奔騰,在此流出祁連山,開拓出一片新天地。

  這條河就是東大河。

  金龍壩地處東大河出山口。此處山形轉折,地勢回環,志書中稱其為“轉澗口”。

  清嘉慶二十一年《永昌縣志》記載:“轉澗口之水入東南境,析九壩三溝。曰頭壩,一名金龍壩,地高水下,穴石通之,源邇流暢,厥稱膏沃。自是而下,地勢漸夷,各壩排列如雁翅然。曰二壩,地廣糧多,故其水甲于幾壩,分支截灌,亦視他壩為多。曰三壩……”

  東大河自轉澗口入永昌東南境,分為九壩三溝,從頭壩到九壩,各壩像大雁展開翅膀一樣依次排開,滋養著全縣東南部的莊稼。金龍壩是各壩的領頭雁,所以又稱頭壩。其下河北又有八壩,河南又有三溝。

  這里還是有名的古“永昌八景”之一——南峪龍騰。

  據《永昌縣志》記載:“南峪,直南五十里。石扇雙屹,怒濤驚流。嘗有神物出其間,每盛夏暴漲,及冱寒冰裂,人謂起蛟云。”據在當地長大的朋友講,小時候來到山前,看見這里的山石直立通天,瀑布從半山腰跌落下來,激蕩的水聲震耳欲聾,嚇得他們掉頭就跑。

  而在大人們眼中,東大河在轉澗口縱身一躍,面對萬里晴空、千里沃野,唱出了一曲慷慨激昂的交響樂。

  至金龍壩,雄偉的祁連山就此成為背景,闊大的河谷化作音響,兩岸峭立的石壁時時傳來回音,沃野平川每日都在傾聽東大河的演唱。滔滔水流情緒激昂,節奏激蕩,它們在此跌落、回旋、拍岸,音調高亢激昂,似雷聲震蕩、巨龍騰躍,然后甩一甩水袖,回望一眼雪峰,向著前方奔騰而去。山谷的胸襟由此大開,寬廣無比。

  看著寬闊的河面和滾滾的流水,我們大家都為之激動。當然,我們不僅僅為此而來,主要還是來看金龍壩的。

  往事如煙,煙霧中還飄蕩著時光的馨香。聊天中提起古“永昌八景”之一的“南峪龍騰”,人們對它的印象都已模糊。問了幾位當地人,他們對“南峪龍騰”的地址各是各的說法。還好,縣志中有記載,我們在“直南五十里”“石扇雙屹”等文字中順藤摸瓜,并借著在此長大的幾位朋友提供的線索按圖索驥,終于一睹其風采。

  山崖頂端的坡面上,平躺著三塊卵形的花崗巖石頭。三塊石頭上的字跡已經有些模糊,還有個別的字甚至已遺失于歷史的風塵之中。百余年前重修金龍壩,人們扛石背土,像遙遠時代的愚公,一鍬鍬、一肩肩都是汗水。我們迎風肅立,風中不時傳來刀刻石頭的聲響。往事的碎末,在刀子的鋒刃中簌簌掉落。

  空氣中飄蕩著一股濕漉漉的味道。倒不是河水的原因,是昨夜下了一場大雨,路邊的植物和莊稼地都濕漉漉的。河床已經下沉,在山崖上不遠的地方,前些年新修了一條灌渠,附近還建了一座電站?,F代化的設施仿佛為河道里的水換了一種更為痛快的活法,也為河道賦予另一種生命。每逢周末,總有人開車來這里參觀金龍壩遺址。

  經有關部門多次普查,金龍壩遺址于2011年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。如今,它不光和旁邊的新渠共同灌溉著附近的農田,也是人們假日期間休閑觀光、懷古思今的好去處。人們從野花的表情、芨芨草的站姿和燕子的呢喃中打撈鄉愁;從金龍壩的造像、石刻的文字中回味歷史;從山水激蕩、人與自然靈魂的碰撞中走向遼闊。

版權聲明:凡注有稿件來源為“中國甘肅網”的稿件,均為中國甘肅網版權稿件,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“中國甘肅網”。

西北角西北角
中國甘肅網微信中國甘肅網微信
中國甘肅網微博中國甘肅網微博
微博甘肅微博甘肅
學習強國學習強國
今日頭條號今日頭條號
分享到
日韩成人免费,欧美日韩国产中文字幕,影音先锋 日韩,日韩在线不卡中文字幕视频